Image for post

自從2014年安倍內閣提出了「地方創生」一詞,與地方、地域(在中文的語意中較接近「社區」的概念)連結的藝文相關活動風靡於日本全國,更藉由日本諸多地方型藝術祭的盛行,激發台灣對於地方創生的想像和關注,以及對「在地文化」的反思。

而在這個大脈絡下,「大橋米食村」以地方產業作為關鍵字,參入社區營造的意識,以傳統米食作餌,向台北大稻埕旁的「大橋頭地區」拋出試問,最終策展人以地方品牌形象設計(Local branding)的探討作為計畫的歸結。

地方創生在日本是國家文化政策的一環,牽涉到政府與人民稅金等層面,其複雜程度並非三言兩語能梳理。而「大橋米食村」雖借鏡其創生的概念,但因為此計畫是由目前就讀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的學生所發起的專題,資金運用獨立、自由,讓整個專題計畫在展覽、市集、講座三項系列活動中展現地方創生的彈性與空間。

筆者作為講座(「老粿行的昔今 — 談傳統產業轉型」)的主持人,想藉由這篇文章簡單地談談大橋米食村計畫的發想和意涵,並聚焦於講座的內容,和讀者們討論現階段台灣傳統產業的品牌化、轉型的可能性。

 

Image for post

「粿仔街」從繁華到沒落,米食之於大橋頭地區的意義?

如同大橋米食村計畫的官方介紹所說,大橋頭地區被開發得較早,加上大稻埕地區過去廟宇林立,在祭祀時粿食的需求量非常高,使得大橋頭從清領時期以來便成為米食加工的重要聚落。19世紀末「台北橋」落成,帶動了大稻埕、大橋頭的發展,因為人流增加,為了快速補充勞動者的體力,米食小販便成為重要角色,形成今日我們較熟知的大橋頭延三商圈。

攤販聚集的延三商圈過去有「粿仔街」「粿穴」等稱號,但因飲食習慣改變、粿食需求量大幅減少,粿仔街的招牌也形同虛設,雖然台北市也為了振興米食文化,長年投注心力舉辦「台北米食文化節」,但從長計議,透過更在地的活動來凝聚社區意識或許更是當務之急。

大橋米食村計畫邀請了林貞粿行」、「河洛圓米食」、「豆漿農」、「合興壹玖肆柒」、「葉晉發商號」五間傳統米食的店家一同參與,其中不乏大橋頭的在地老舖。而活動場地-「大橋工舍」保留了老屋的底蘊,經過整修與保護,目前是開放租借的替代空間。而筆者認為存在於社區中的大橋工舍本身也帶有社區營造的含義,大橋工舍鄰近粿仔街(步行約五分鐘),更能看出當中的巧妙之處。

危機即轉機,老粿行如何乘著「都更」風浪開啟新篇章?

 

Image for post

在系列講座活動中,以「老粿行的昔今」為題,邀請開業逾一甲子的「林貞粿行」的林裕強老闆(第二代經營者,以下「林老闆」)在現場和我們討論傳統產業轉型的可能性。

林貞粿行是大橋頭地區的米食元老級店舖,創業的林貞老闆拉著小攤販,建立起穩固的顧客關係。即便隨著時代變遷,傳統製粿不敵工廠的大量製造,粿行被迫一間接著一間拉下鐵門,林貞粿行依然堅守崗位。但因政府的都市更新計畫,林貞粿行也面臨如直球般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繼續前行?

當初沒有選擇繼承家業,到電子業闖蕩的林老闆,回頭看見粿行的嶄新一頁。在都更的危機下,林老闆選擇將在新莊設立製粿工廠,努力達到食品製造業的各項要求及標準,維持著傳統的工法流程,讓林貞粿行走向更大量生產的批發販售。

「我們現在一樣是三、四點起床,用蒸籠在蒸菜頭粿的欸!」
一句話,不僅展現了林老闆對於傳統製作流程的堅持與韌性,還有對於「米食」執著的精神。
對於年輕的一輩,菜頭粿的存在意義已經不那麼大,大多是在早餐店的那一句台詞:「老闆,蘿蔔糕加蛋,謝謝」,僅此而已。我們無從由菜頭粿的口感去分辨它是否用「米」製成(許多市面上的蘿蔔糕是以粉加工的),更不懂得體會用蒸籠蒸出來的香氣,林貞粿行至今仍保有的堅持,可以說是一項值得守護的技藝。

視覺時代,林貞粿行展開的第二次轉型計畫?

 

Image for post

隨著批發販售站穩腳步,肩負著傳統製粿的傳承之意,林貞粿行也正在醞釀再一次的轉型計畫:品牌化。

所謂品牌化的概念中,視覺的呈現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視覺代表的是企業的形象,更包含了想對顧客傳遞的訊息,在B2B的銷售做出成績的林老闆,現在朝著B2C的銷售模式,不僅開始思考全新的包裝,也正摸索網路販售的可行性。預計2020年就會帶著新的「林貞粿行」上路。

筆者自身也在日本唸碩士,一方面佩服日本在包裝、品牌建立這個領域的能力和努力,一方面當然也反過來思考台灣的現狀。雖然並無意處處拿日本來和台灣相比,畢竟各有各獨特的文化歷程和社會氛圍,但單就「米食」而言,米食與台灣社會的連結並不亞於日本,我們甚至可以說是「吃米長大的孩子」。

這次的大橋米食村計畫剛好也提供筆者一個機會去審視台灣傳統米食的過去、現在,更藉由產業轉型的提問,探究了傳統產業的未來。
短短兩日的活動中,有許多街坊鄰居到場打招呼,「好懷念」、「這家我從小吃到大阿」等等的聲音此起彼落,作為社區營造的提案,大橋米食村計畫創造了一些無形的價值,雖然不是浩浩蕩蕩的大型活動,但這樣向下紮根的計畫反倒更接近地方創生的核心概念。

 

Image for post

大橋米食村計畫(2019.12.7&12.8)
活動地點|大橋工舍
策展人|李佳芸
活動主持|楊雅筑
撰文|楊雅筑

 

文章出處|面對轉型的台灣傳統產業:『大橋米食村|老粿行的昔今 』